国内国际>>国内>>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出发,“初”发—— 来自红军长征出发地的追寻

2019-06-16 06:52:29 来源:新华社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记者再走长征路】

□新华社记者 邬焕庆 高皓亮

邬慧颖 刘羽佳

于都河畔,惊涛作证,一座丰碑直刺苍穹。

85年前,近9万中国工农红军从这里集结出发,开始了一场九死一生却彻底改变中国命运的远征。

于都河畔,赣南红都,在红军长征出发之地,随便抓起一把泥,指缝里就会流出长征的故事、红军的传奇。

走近这块热土,走进这些故事,一种不朽的精神跨越时空指引着人们去追寻伟大远征出发的步伐,去感悟源自初心的澎湃……

出发,为什么?

一场“平均每公里就有三四人倒下”的远征,当年的红军,为何就虽死无憾地出发了呢?

答案,或许就写在装下了整个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脑机关的谢家祠堂里。

1931年11月,在闽赣交界的小城瑞金,叶坪谢家祠堂中,600多名代表齐聚一堂,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向世界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年仅“10岁”的中国共产党开启领导和管理国家政权的伟大预演。

而这个红色新政权与国统区最大的区别,就是这里的人民挺直了腰杆做主人!

“红军来了,肚子能吃饱。”这是谈起当年苏区的记忆时,瑞金市云石山乡丰垅村92岁的梁文河常说的话。

正是因为寄托了无数人的希望并且受到了发自内心的拥护,党领导的长征注定就是一次寻路之旅。它的最终胜利,是找到了正确道路和正确理论后的历史必然。

出发,靠什么?

当年的红军,到底靠什么就坚定从容地出发?

答案,或许在华屋自然村的17棵青松的年轮里。

在瑞金叶坪乡华屋,85年前的一个夜晚,妻子即将临产,26岁的红军丈夫华钦材接到了集结出发的命令。出发前,他与村里其他16位红军华氏兄弟来到岭上栽下17棵松树,并告知家人“见松如见人”,在革命胜利后再相见。然而,17位华氏子弟都壮烈牺牲在长征途中。

在当年的苏区,扩充队伍时,人民群众积极参军参战;需要支援时,人民群众节衣缩食向红军捐献军需及生活物资;遇到困境时,人民群众想尽办法救护与掩护红军伤病员……

在红军长征出发前,瑞金市武阳镇武阳村的邱娣组织了20多名妇女,日夜赶制出1700多双草鞋。许多妇女因不停地揉麻绳,手心磨出了血泡。

“红军能够坚定从容地出发长征,还要靠群众的支持,依靠军民鱼水情。”瑞金市委党史办主任刘前华表示,正是依靠千千万万群众的踊跃参军和无私支援才让红军得以发展壮大,长征也才能最终取得胜利。

出发,图什么?

依靠人民,一切又为了人民。

在铜锣湾村的“革命井”边,在瑞金沙洲坝著名的“红井”边,在赣南许许多多吃水不便的山村里,百姓们在一口口“红军井”边认识了红军,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那颗初心。

这,也就追寻到了85年前红军义无反顾地出发,“到底图什么”的本源。

磨难与牺牲,历史与现实都已经证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红军出发长征的方向。

回望85年前的那次出发,我们蓦然发现,长征已经注入到我们的基因里,85年的时光并未流逝,远征的人从未远去。它将一种跃动着、蓬勃着、坚定着的初心,汇集成一个民族奋斗的史诗,它的力量,会穿透一切历史的迷雾和现实的迷茫,让我们无所畏惧地开始一次次新的远征,抵达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彼岸。

据新华社南昌6月15日电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高薇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